
荷蘭阿姆斯特丹市已在新城區Zuidas建成了一條長500米的共同溝。作為荷蘭第一條也是最大的一條共同溝,它收納了絕大部分地下市政管線以滿足城區中心能源、上下水及數據通信的需要,從而避免了今后市政管網施工對道路的破壞,地下空間的利用也得以優化。本文對其設計與建造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根據規劃,荷蘭阿姆斯特丹Zuidas將建設成為新興的、建筑物密集的多功能的國際大都會中心。項目的平均容積率達到4,大大高出目前荷蘭房地產項目的平均值。高密度建設項目特別需要在規劃時考慮到將來通行順暢,市政設施容量充裕。另一方面,市政府與私人投資方又希望項目能提供高質量的公共生活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
Maahlerlaan是該項目規劃范圍內的首條干道。經過初步評估,得出的結論是地下空間有限,不宜采用傳統方式敷設地下市政設施。市政府不得不尋求其它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多方探討求證,最后選擇了建造共同溝這一方案。
共同溝設計的首要原則是將所有的公用管線都收納其中,并且為未來新增的管線設施預留空間,在此基礎上,再對電纜與管線的排列布置進行優化,并設計土建方案。
Zuidas共同溝分成兩個坑道。電纜與管線在坑道內沿墻縱向排列。每個坑道內留有通道,便于今后維修操作以及與新增設施的連接。共同溝由兩面板樁墻構成,頂部為混凝土結構,頂部中央用混凝土樁支撐。共同溝上部覆蓋1.2米厚的土層,土層的厚度能保證溝體上部地下水的流動以及樹木的正常生長。
為了使共同溝的公共設施與mahlerlaan的所有建筑結合起來,采用大型鋼管將建筑物的地下停車場直接與共同溝相連。在共同溝的使用階段,公用設施可以通過鋼管從溝內直接運到建筑物內,勿需干擾地面交通或破壞路面(堅持不開挖的原則)。
在臨近500米長的共同溝的兩端,公用管線將與溝外的管線相連,傳統的敷設方式是各種管線水平并列排列,為了能平穩結合,在共同溝的出口外接兩端,溝面寬度應適當增加。
在共同溝溝體建造階段,就可安裝大部分管線設施。但是在設計時應考慮到今后共同溝的使用過程中,所有電纜與管線都可以實施更換,因此為大型管道設計了專門的入口。日常巡檢可通過另外的入口,在此還可以對共同溝的施工進行管理。
在設計階段對共同溝將來投入使用后其中收納的全部公用管線進行了廣泛的風險評估。經過公用事業公司的調查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在正常狀況下,與傳統的埋地敷設方式相比,進入共同溝的公用管線更加安全可靠,主要因為后一種方式受第三方土建干擾破壞的可能性更小一些。
在另一方面,引入共同溝這種新型設計方案又帶來了一些新的潛在的危險,如爆炸、火災、熱、破壞性行為及員工工作環境,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從安全角度考慮,燃氣與電力管線被放置在不同的坑道內,燃氣管道為鋼管,在安裝時全部經過X射線,在坑道內禁止對燃氣管線使用一些特殊工藝。為了盡量減小對飲用水水溫的影響,電力與采暖管道被放置在同一個坑道內,飲用水水管則放置在另一個坑道。共同溝配備探測系統,在發生危險時能迅速作出反映。為了預防入口處受到外來的干擾與破壞,對入口進行24小時監控。
Mahlerlaan共同溝內收納的管線如下:
燃氣管線 1bar,100mbar
水管 DN150
電力管線 14×10kv
城市供熱管道 2×DN350
區域致冷管道 2×DN900
電信管線 168根
污水管 DN300
雨水管道 DN500
Mahlerlaan共同溝的土建工程施工周期大約一年,由于與其它建設項目的銜接和設計更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的復雜程度。土建完工后,各個公用事業公司需要5個多月的時間安裝各自的電纜與管線設施。共同溝從2005年3月起投入運行。
共同溝的建設成本共計約800萬歐元,作為全國第一條共同溝,項目的開發具有示范意義,市政府承擔了建設費用,項目的使用成本預計每年達10萬歐元,部分將由公用事業公司承擔。
項目投運后由阿姆斯特丹市隧道部門負責管理。在監控室內可以24小時監測運行狀況。公用事業公司可以定期檢查各自的設施。如果需要在共同溝內進行一些工作,需提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并參閱溝內工作安全指南。
在參與共同溝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市政府,房地產開發商與公用事業公司都認識到在一些領域需要深入研究,并探索新的工作思路,一些現行的法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會妨礙新方案的實施。同時,各方都一致認為投入巨資建設共同溝這類地下設施,從而保障地面高質量的生活環境是非常必要的。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相關新聞推薦
都江堰市集能燃氣有限公司組建成立于1995年6月(原名“都江堰市天然氣公司”),2005年9月實施改制,更名為“都江堰市集能燃氣有限公司”,主要負責都江堰市行政區域內各類用戶的天然氣輸配供應工作。